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從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為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 周曉光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雲新。婚後,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了。於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裡買下了一個攤位。
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於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社區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證明,周曉光的眼光很准,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為義烏市中心的商業黃金地段。
出來闖世界時想要的幾乎都實現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該滿足該停下來歇歇了。但此時的周曉光好強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開工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後,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
在商界這麼多年,周曉光說每次作出重大決策時,都得到了丈夫虞雲新的支持。作為副董事長,虞雲新一直隱身在妻子身後,不管企業發展到哪一階段,在妻子這位「元帥」的統領下,他都把公司裡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我丈夫現在負責國內南方市場,他負責的那一塊不論是信譽還是利潤,都做得很好。」妻子這樣誇獎。
正是這種毅然的選擇,使周曉光的人生意義有了快速的提升:從一個個人致富的小商販,開始成長為一個企業家。
從1995年開工廠開始到1999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並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路,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
面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面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生,7年間到同行業去發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並不認為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僅靠一家企業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只有產業集聚了,在世界的舞臺上才有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的提升。
是什麼原因,使這個在國內並不知名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卻創下了輝煌?
我是被逼出來的。周曉光一言概括。據她介紹,在全國,飾品行業共有企業2000餘家,其中1000多家集中在義烏,產量約占全國的70%左右。作為義烏市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產品一面世,馬上被人仿冒,而且價格比「新光」低許多。有時他們新產品僅生產一兩批後即被迫停產。國內飾品行業的低價位、低品位、低品質的惡性競爭,使該行業過早地步入了萎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周曉光開始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場。為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不同飾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曉光的足跡幾乎遍及亞、歐、美。有一次,僅僅為了買下一張美國一家老牌企業的產設計構思說明書,她毅然掏出了2.4萬美元。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周曉光覺得羽翼已豐滿,該到國際市場去搏一搏了。於是,她集中全部精銳力量,關門生產了6000多個飾物的新產品,專程運抵香港亮相,竟一炮打響,轟動了香港。
當回憶起香港之行時,周曉光仍思緒萬千,「我第一次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國際展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我完全有能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我不但要做中國的第一,而且要做響中國的品牌」。
開了「洋葷」的周曉光並沒有就此感到滿足,而眼前思索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企業在資本運作上該如何突破。她告訴我們,我正在思考企業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問題,企業發展肯定要走這一步,只是當前我們在目標和具體措施上都還沒有完全理清。有人比喻,民營企業就像一條獨木舟從喜馬拉雅山一路航行到長江口,接下來就要入海了。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將在大海裡再也找不到自己。這許多的事就是我這個董事長需要做的。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中國「飾品之王」的財富故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