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创业前四大条件与创业后四大重点

要想成為創業成功的老闆創業創業創業後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
創業前,準備四大條件
1、大組織的磨練,十年以上經驗更好。
  要成功創立小型公司,最好先經歷過大組織的磨練。因為組織可以提供較大的視野。
2、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有多年人力市場經驗的昱藤數字人力總經理曾毓芬就指出,在大組織工作逐漸委外、外包的趨勢中,公司的光環隨時會被拿掉。因此,在組織內工作的員工,除了要擦亮公司的品牌,也要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
3、廣結善源,建立人脈
  人脈,可說要創業時最大的資本之一。尤其脫離組織初期,一定要靠親朋好友來提拔。建立人脈,即便是小秘書也可以出頭天。三十二歲的鐘雨欣,過去只是日商貿易公司的秘書,但是她加入日商秘書協會之後,意外得到即席翻譯的兼職工作,她除了事前做好準備,事後檢討缺失,還會去進修相關知識,讓她不斷得到即席翻譯的機會。
  不僅拓展人脈,還進入有線電視日本台歷練三年的公關、節目企劃與製作,現在成立個人公關工作室,負責日本表演團體或企業來臺灣的視窗與活動企劃,以及規劃日本旅遊。“只要想到日本就會想到我”鐘雨欣自我期許。
4、加強專業能力、整合能力
  沒有專業,人脈只能用一次而已,沒有第二次機會。一位獨立工作者強調,無可挑剔的專業能力是一切的基矗除了專業,要能從眾多的自由工作者脫穎而出,則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整合能力。資訊科技工作者轉型為個人理顧問,現在掌管十多位元客戶的嘉鼎資產管顧問公司總經理余淩霄,是典型例子。三十五歲的余淩霄,擁有工業工程與財管碩士的學歷,一開始是在佛蘭克林投顧擔資訊部門的員工,從支持部門角色,他慢慢瞭解其他部門的想法,後來還歷練業務與研究部門。“不管在哪個部門,我都把自己當成老闆來經營,”余淩霄說。


創業後,掌握四大重點
1、初期心態要歸零。經濟上要有至少一年的準備。
  當過惠普總經理六年,又擔任過資策會董事長三年,去年夏天拿到台大博士學位後,五十六歲的黃河明,又給自己一個極大的挑戰。
  卸下董事長的職稱與待遇,現在黃河明常坐捷運,幾個員工待在只有十幾坪的辦公室裏。黃河明說自己個性審慎,因此各種準備早就做好了。財務上,十年沒有收入,也不會影響家計,心情上,一切歸零,就像是電腦上已經打了好幾頁的檔,統統丟掉,重來,當作過去沒有就好了。
2、不能單打獨鬥,要組成可彈性合作的團隊
  由於市場變化快速,自由的個人工作者,經常是臨時組合的團隊,特別需要靈活彈性與團隊合作。
  旅遊雜誌《行遍天下》前任總編輯曹憶雯就是一個例子。
  三十五歲的曹憶雯,離開屬於裕隆集團旗下的《行遍天下》之後,單飛成為旅遊報導的自由工作者,她經常跟旅行社或航空公司提企劃案,通過之後,再找美編、以及兩、三個文字工作者一起合作。“我們彼此都是對方的老闆,”曹憶雯的合作夥伴也會去接別的案子,再分工合作。
3、永遠的客戶導向
  惠悅企顧問總經理黃世友指出,通常企業外包的案子,大都是公司內部沒有這種人才,做不出來,或是臨時發生狀況,或是結案時間有限。「客戶需求可能說不清楚,又有時間壓力,又必須要讓客戶滿意,」他指出自由工作者必須具備這樣的核心能力。


4、自我管理與持續學習
  離開組織,會失去組織的學習資源,自由工作者更需要花時間自我學習,否則無法維持優勢。
  韓第在《大象與跳蚤》一書就提醒,持續學習,才能超越競爭,尤其是隨時需要維持最新技能的專門職業。


創業時應該避免的三大陷阱
1、不能亂接案子
  一位元文字工作者就曾經有慘痛經驗。不是三個月沒案子接,就是一下子來太多案子,每個都急得半死,簡直瘋狂。之後,只維持一年半,他就回組織工作。用他的痛苦經驗,他建議SOHO族不要亂接案,要有一段時間摸索出一個穩定的客戶群。
2、要管理客戶的信用
  宇承數字科技的張易承,曾經幫一家五星級飯店更新網頁,結果這家飯店中途經營權易主,聯繫的視窗換人,讓他做了三個月的白工,十幾萬費用都沒收到。若上法院求償,考慮到沒時間搞這些法律過程,只好認賠。
  但是之後,張易承學會保護自己,每個案子進來,雙方都要先簽法律條文,這些信件都會進入對方公司的法務部門,我就較有保障。
3、不能孤芳自賞
  離開《行遍天下》總編輯職務後,曹憶雯建議,如果常常拒絕客戶的緊急案子,日後很難有合作機會,因此,無法接下的案子,會介紹給其他朋友,甚至案子太大時,一定找其他人協助。“這樣案源基礎才會擴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