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是青島一家機械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他的企業創立於2000年,專門為松下電子進行流水線製作安裝。
回憶起創業道路上的挫折,丁峰感觸頗多,首先是他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在大企業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地發展。任何企業創立的時候都會是很困難的,他們也不例外。
2000年的時候,全國上下都在喊造品牌,他們也在很多方面嘗試過。例如:防盜門、電器開關,結果都不理想。因為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優勢,造品牌對他們這樣的小企業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2001年的時候,丁峰的企業依舊是慘澹經營。生存的壓力使他不得不思考企業的未來。恰在此時,《青島晚報》一則“世界500強美國愛默生電子落戶青島,配套海爾家電”的新聞進入了他的視線。當時他就想,世界500強的企業都來為海爾服務,總該有原因吧。他隨即查閱了大量配套企業的相關資料,並最終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
青島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有許多企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土生土長的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大企業,日本的三菱、松下,韓國的三美,美國威博客等許多大企業也都落戶這裡。
丁峰為企業發展制定的第一步戰略就是“找棵大樹先乘涼”。依附於大企業生存,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過跟它們的交流,學到它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身穩定的業務,維持企業發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3年年底,丁峰的企業已經與青島松下、澳柯瑪、中海油等幾家大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企業的生存得以保障。
小企業的配套生存法
企業發展穩定,業務量穩步提升,然而新的問題擺到了丁峰的面前:大企業由於家大業大,資金流轉緩慢,對於配套中小企業往往採用延期支付貨款的方式,對於一些家底殷實的企業而言,支撐一年半載不成問題,但是對於一家小企業而言,日子異常艱難。
在青島為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家電器企業進行配套加工的小企業大約有幾百家,貨款延付是大企業較為普遍採用的方式,很多小企業因為資金周轉不開,不得不關門歇業。
2003年,他們為青島本地的一家冰櫃企業做流水線安裝,大約有300萬的工程款,要到2004年年中才能付清,這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致命的。300萬對於他們是個不小的數目。但是他們又沒有很好的解決途徑,只好與那家大企業對簿公堂。後來,官司打贏了,但丁峰依然高興不起來。大企業以短期預算沒有這項開支為由,堅持拒付貨款,而法院判決那家冰櫃企業以等值產品抵債。望著幾百台電冰櫃,丁峰知道企業再次陷入了困境。
期間他把所有事務交付下屬處理,隻身去了日本。在日本他瞭解到,在企業配套生產方面,日本創造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生產的典範。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承包關係具有多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產體制,密切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合作,使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效益,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種密切結合的生產方式讓丁峰興奮起來。當時他突然就明白了: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不應把自己放在一個討飯者的位置,而應該尋找一個雙贏的契合點。
尋找到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他開始重新規劃企業的發展。他的企業用半年時間逐漸中斷了與國內付款期較長的大企業的業務,開始專門為日本松下做配套服務。
作為大企業產業鏈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長的中小型配套企業由於受到企業規模、資金實力、技術水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業的附屬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現在也許小企業只是個跑龍套的,但誰想永遠跑龍套?給大企業做配套,只是第一步,一旦學習到足夠的經驗,積累了充足的資金,還是要發展自己的品牌,最少應該以愛默生為目標。
海爾是個集群發展的範例。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愛默生集團2001年落戶青島以來,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20%,而愛默生也僅僅是海爾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冰箱和空調製造基地周圍,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國廣州冷機、中國臺灣睿智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而壓縮機總裝廠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吸引了為壓縮機製造配套零部件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企業前來落戶。這些零部件企業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業落戶,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
成為大企業所引導的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配套企業應該制定的第一步發展目標,進而根據自身優勢,打造品牌,這樣企業發展才能長久。而丁峰的話代表了許多配套企業的聲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每年幾百萬的業務,更需要從大企業學到管理經驗和技術。”
在世界大企業紛紛來華建廠的熱潮中,存在著諸多商機。由於本土的中小企業具有成本、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往往會被大企業優先選擇作為合作夥伴。對中小企業而言,贏利是創業的目的,雙贏是配套的基礎,品牌才是企業的最終追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