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每年平均退役士兵3.5萬人,總量居全國前列。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不少退伍軍人沒有在安置方面“等靠要”,而是積極投身自主創業的大潮中,以軍人的作風、膽識,書寫著嶄新的人生篇章。
八一前夕,我們採訪了這樣四位創業者———
曹中良和他的濟美速食社
曹中良1997年應徵入伍,在南海艦隊服役期間,光榮入黨。去年初,曹中良拿著僅有的2萬元退役士兵補償金,開始了他的自謀職業。
先後到北京、廣州、上海等地一番速食行情考察後,當年5月,他東借西湊30萬元,招兵買馬13名員工,在黃石港區沈家營街樹起了濟美速食社的匾牌,開始了速食配送業務。
生意開張了,他既當老闆又當員工,既當採購又當送貨郎,個中甘苦自知。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奮力打拼,2006年當年,濟美速食社創產值60餘萬元,利潤達6萬餘元。
曹中良夢想著把他的濟美速食社做大做強,在全市各城區開設分店,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速食,為下崗職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曹中良說,自主創業有一種滿足感,更給了自己一個體現價值的舞臺。
朱國棟風風火火闖市場
朱國棟,1996年入伍,2001年懷揣戰功獎章,他從海軍東海艦隊回到老家鄂州。
在一企業從事幾年市場行銷後,2005年9月,朱國棟和戰友一起創辦了“鄂州市華陽節電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科技節電、節能節電環保產品的使用與開發。
創業之初,朱國棟父母以他們的房子作抵押從銀行貸款10萬元做本金。生意開張一個月,他卻只賣出2台節能器,除去門面租金、貸款利息和各項開支,虧損5000多元。第二個月依然沒有半點起色,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市場不相信眼淚,軍人出身的朱國棟更不相信眼淚。靜下心來一番分析後,他決定從宣傳做起,他和員工走鄉串戶,分發資料,講解產品的性能、優點。為節省開支,他連安裝工都不敢請,踏著一輛三輪車,穿梭於大街小巷,自己上門為顧客服務,爬樓安裝……
幾分耕耘,幾分收穫。經過兩年多的奮鬥,他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軌,2006年實現了年銷售額40多萬元。
劉金財身殘志不殘
劉金財不到1.7米的個頭,貌不驚人,但舉手投足間卻顯露出軍人特有的氣質和精幹。
1987年,他應徵入伍,多次被評為先進軍人、優秀士兵、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在南沙執行任務時,右前臂被炸致殘,被評為五級傷殘軍人。
2001年,劉金財從部隊回到地方。拿著傷殘保險補助金和轉業費2萬餘元,開始著手籌辦汽車修理廠。創業之路充滿艱辛。第一次創業因條件不成熟,虧損了4萬多元。
劉金財並沒有氣餒。他一邊開著麻木謀生,一邊廣交的士司機朋友開闢客源。第二年,生意再度開張時,一舉扭虧。接著,他又投資15萬元用於黑木耳養殖。目前他的黑木耳養殖年收入10餘萬元。去年上半年,他又承包了家鄉幾畝荒山,40餘畝水庫,建立雞、鴨、魚一條龍養殖基地。
劉金財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身殘志不殘,照樣可以成為搏擊商海的好漢。
張德東3年創下千萬元財富
今年37歲的張德東,1992年入伍,2003年退役。
退伍後,張德東決定利用在部隊所學的技術,回家鄉隨州創業。2004年上半年,隨州市曾都區運通玄武岩公司的牌子掛了起來,張德東擔任總經理。公司主要生產高速公路上的路面材料。
張德東認為,經商和帶兵打仗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只要選准“進攻”方向,不怕吃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創業迄今,張德東時常穿上工作服,進車間幹活,有時還幹到深夜。
張德東深知,要使自己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產品的品質是關鍵。他對產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親自把關,不合格的要求重新返工。由於技術品質過硬,產品投入市場後,很受交通部門的歡迎,打進了省內的多條高速公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張德東的公司年產值過6000萬元,年納稅60多萬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