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投資者應學會組合投資 風險先從仲介過濾

  趙樂峰:臺灣金融研究顧問,先後在臺灣中國信託銀行、富邦集團、荷銀基金及英國保誠基金等金融及資產管理機構任職,從業經驗十九年。


  學會一種投資組合理念


  大陸理財市場去年和今年是冰火兩重天,在今年這樣蕭條的行情下,投資者應當怎樣做?


  趙樂峰:我到大陸這幾年,對大陸理財市場的印象就是兩個極端,普通的投資者在市場上升的時候,一股腦奔向股票;市場蕭條時,又全部退回到存款。這種投資理念是造成大陸理財市場大起大落的主因。


  大陸的投資者現在要學會一種投資組合的理念,像臺灣一般的投資者會將自己的投資分為五塊進行配置,分別是股票、平衡式基金、債券、貨幣基金、房地產,在牛市的時候,股票所占的投資比在五成到六成之間,二成用於平衡式基金,剩下的則分散於另外的投資類別;在熊市的時候,則調整為股票四成,債券二到三成,貨幣基金一成這樣子。這樣的投資組合融激進與穩健于一身,牛市的時候不會孤注一擲,熊市的時候也不會滿盤皆輸。


  另外存款我們也要實現多元化。大陸這邊投資者購買外幣理財品,會先將人民幣換成外幣然後購買,這樣假使失敗不但蒙受投資損失還要蒙受匯率損失。臺灣有一條經驗值得大陸汲取的是,在臺灣購買理財產品,臺灣人會利用外匯存款購買外幣理財品,而用本幣購買本幣理財品。現在大陸已經放寬居民持匯限制,有了本幣外幣帳戶多元化的條件,但一般人依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風險先從仲介機構過濾


  投資者的投資心態一夜之間變成熟不太現實,你覺得要改變這種心態,首先應當從哪里著手?


  趙樂峰:我覺得首先應該從銀行著手。一般的老百姓投資意識稚嫩一時難以改進不要緊,關鍵負責出售理財產品的仲介機構必須專業化。臺灣在這方面的經驗就是強制規定銀行出售理財產品的人必須具有專業理財規劃師的執照,沒有專業執照禁止出售理財產品。


  而在大陸理財產品市場,對這方面的規定很不平衡。例如基金公司理財人員有這方面的要求,但對銀行的要求很鬆懈,銀行出售理財產品的人員有些跟一般老百姓沒有多大區別,扮演的是理財品銷售員而不是理財規劃師的角色,這樣賣產品自然是亂賣。因此要規範理財市場,首先要紮緊出口,即使普通大眾投資意識不成熟,但風險經過仲介機構的過濾,就會好得多。


  "零收益"是同質化競爭的結果


  大陸銀行業理財產品"零收益"事件你怎麼看?


  趙樂峰:從根源來看,這還是大陸銀行業同質化競爭的結果。設計產品方面,大陸很多銀行秉持的不是滿足客戶需求的理念,而是"人有我也要有" 的理念。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例如農業銀行的客戶結構可能是中低收入者和老年人偏多,和工商銀行的客戶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因為工行推出一款QDII產品也馬上跟進。


  從另一方面講,大陸銀行聘請了很多海外專家設計產品,但這些專家只熟悉產品,而不是專業的客戶需求研究者,而且他們年紀大多在三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從未看到過空頭市場,沒有熊市心態設計的產品創新有餘而穩健不足,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面前遭遇重創。與其一味尋求外來智慧,不如練好內功,研究自己客戶的需求,開發適合他們的產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