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與打工者之間的最大差別在哪里?和所有的打工者一樣,這是我一直都非常好奇的事情。我從這三位創業者身上找到的一個共同點是:創業者應該受到過強烈刺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智。
12年前,中國男裝第一品牌“依文”的總裁夏華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位老師。她接到一個調研項目,要做一份有關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報告。在兩個月的調研時間裏,她深受觸動。因為許多沿海的企業家雖然不能完整地寫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們卻勇敢地站起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完成這份報告後,夏華交出了辭呈,因為她相信“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飛機總要比汽車跑得快”。
1980年代末,德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高德康還是一名師範大學的學生。家裏窮得丁當響,只有三間平房,買不起玻璃,用塑膠紙糊著窗戶,屋頂蓋的是茅草。兄妹三人的學費耗光了這個家的財力。他家是村裏倒數第二的窮人家,倒數第一是個五保戶。1992年,高的老同學來看他,這位老同學以前學習成績很差,但是卻靠賣柴油一年掙了五六萬。而高當時在小學任教,每月薪水116元。於是,高德康停薪留職了。他幹起了賣煤氣灶的生意。今天,德意總資產已經達到10億人民幣。
2001年,康盛創想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戴志康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大一學生。戴從初中開始就認識到學習不是自己的長項。高中階段,入學時他倒數第七,努力一把後也不過提高到倒數第八。他更喜歡玩電腦。作為博士生導師的兒子,他最後還算爭氣,總算考上了大學。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學習平時落下的功課,最後以比平時高出200分的成績考上大學。但是在學校,他的成績仍然很差。為了彌補自己在學歷上的缺陷,他決定做軟體,這樣可以在簡歷中加上一點亮色,能方便找工作。沒想到,這一做,卻做出了一個受到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Capital)青睞的公司。在美國,紅杉資本因投資思科、GOOGLE、蘋果而知名。
從這些創業者的創業起因中,可以看出,創業也像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主任形容商業教育一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第二,創業要有強烈的原動力。第三,並不是每一個創業都會帶來像上述三位元創業者那樣成功的企業。創業成功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不過,我遇到的第二件事情,卻把創業想得像愛情那麼浪漫。國內一家商學院突然提出,MBA要培養創業者。起因是這家商學院的一位教授在某一天盤點自己的學生時,突然發現他們幾乎全跑到外資企業去打工了。
不過,我相信商學院從培養“職業經理人”到“創業者”的轉型不是靠某一天的頭腦發熱就可以完成的。
在全球的創業管理教育領域,美國百森商學院的名氣要超過哈佛和沃頓。為什麼?因為從1919年創立之初,百森商學院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家族企業家和創業精神。到今天,百森擁有40多名創業學方向的研究和教育專家。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面,創業教育也有別於其他MBA教育。比如,百森會在教學中將成功的創業者、教授和學生緊密地聯繫起來。
等到真的把創業教育的軟體、硬體想辦法湊齊了,中國的商學院再創業重要也不遲。而指望著舊瓶裝新酒,裝出來的多半不倫不類。
另外一個問題是,中國現在更缺創業人才還是職業經理人?兩個都缺。而國外一般的MBA,其宗旨就是為了培養職業經理人隊伍。即便在百森,大部分MBA最後也是選擇去給別人打工。而且,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哪個更容易被教育出來?我想應該是職業經理人。通過正規教育,每個人的管理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創業精神是教不出來的,那些創業者總是具備一些特質。
所以,創業和打工,並無優劣之分。只要合適自己就好,不必強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