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滬最大個體戶的創業傳奇

星期一,正午時分,陽光燦爛。一輛銀灰色的賓士S350緩緩在西藏路、鳳陽路路口的思源商廈前停下。車子上下來一位50多歲的男子,個頭不高,穿一件普通夾克,手中拿著一個檔袋,不疾不徐地走著。



  很少有人知道,這就是大廈的主人,美國泛太平洋集團董事長潘思源。



  更少人知道,這位不露蹤跡的富豪,十多年間,幾乎單槍匹馬,通過在美國三藩市、中國臺北、香港、上海、西安等城市投資商業房地產、酒店、文物、鋼鐵、平面媒體等,個人積累淨資產100多億元。



  這天中午,潘思源赴約和記者在商廈附近的一家小餐廳吃中飯,順便扯扯近況。



  就在那個週末,潘思源將陪同連戰夫婦赴杭州瑪瑙寺。這是杭州西湖邊上一座古寺,“文革”期間遭破壞,當地政府已決定將其翻修成連橫(連戰祖父)紀念館。連戰夫婦則邀請好友、佛教徒潘思源幫著拾掇。



  多年以前,潘思源曾任美國加州代理州務卿。此後,潘思源一直遊走於廟堂和江湖之間。他的朋友,有官員、記者、商人、農民、氣功大師,也有大學教授、文物館館長和一些偶爾遇到的打工仔。



  由於早年從事新聞職業和40歲以後學佛的經歷,這位出身富貴的商人卻對芸芸眾生充滿了善意的好奇。



  “上海灘最大的個體戶”



  臺灣拆船大王潘孝銳的長子、全球第一的古籍善本收藏家、上海近現代史專家、臺灣雜誌大王……這些關鍵字集中於一人,足以說明潘思源的傳奇色彩。不過,潘思源表示,既是接受財經類報紙的採訪,理應只談商業。



  潘思源的商業運作方式,則幾乎完全是對現代企業和現代商業理論的顛覆:投資數十億元,打造位於上海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思源商廈、泛太平洋大廈和泛太平洋酒店,堅持不用一分貸款。數年來,他在上海的公司,包括司機在內,只有15個人。



  他曾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可能是上海灘最大的個體戶。”聯繫他的商業模式,此言並非“吹噓”。縱觀大陸總資產數百億元的企業為數不少,可以將淨資產做到100多億元的,在胡潤2006年百富榜上也不過10人。



  但是潘思源沒有透露具體財富數額。“人怕出名,樹大招風”,他說,我這半百老人家只想過得安穩點。



  至於潘思源的15人公司,更像一個戰鬥別動隊而不是現代企業組織。要換了一家國有企業,同樣的業務,至少需要150人。“潘思源強調自己的帶兵方式是”精兵主義“。甚至連跟隨他多年的司機,現在也會在他買古董的時候幫著砍價。



  另外,他將工程、設計、監理、裝潢、招商這些主要的業務都分包給最好的專業公司。“開發商賺增值,讓專業的公司賺專業的錢。”潘思源說自己主要抓一項:現金採購。甚至連20萬元的報紙廣告,他都要親會業務員。



  但據記者觀察,潘思源像個雕塑家一樣雕刻著自己的這三大商廈。這位當年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畢業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畢業生,三藩市大學MBA畢業生,通過自學精通建築原理、設計和稅法,業餘又是大陸數所大學歷史學院的近現代史兼職教授,剛好應了中國能者多勞這句古話,把自己和為他幹活的公司都折騰得夠嗆。



  即將開建的泛太平洋酒店高達11米巴羅克風格的大堂,上海灘乃至全中國最深的25.2米的6層地下室,都由他親自設計。思源商廈的所有電梯位置,也是他在原來設計圖紙上修改、再修改後確定。思源商廈的立體停車塔是他借鑒了美國的經驗首次在國內採用。潘思源向記者炫耀了他的設計圖紙和效果圖說:“如果汽車通過上下通道通向地下室,意味著地下商場的空間就去掉了一半。”



  雖然為幾座商廈忙得不亦樂乎,他也偶爾感歎:“現在天天在這裏搞水泥、電梯,真是學文史人的悲哀呀!”



  潘式投資理論



  日前,臺灣地區《工商時報》在這位神秘富豪買下美國繁體版《國家地理》雜誌代理權時對其作了整版報導,為此採訪了潘思源的弟弟潘思亮、臺灣麗晶酒店董事長,姐夫李孔文、大田精密董事長,還有父親潘孝銳。不過父親似乎對其熱衷投資媒體頗不以為然,並不客氣地指出他的事業格局愈做愈小。



  “他們採訪到了每一個人,但就是找不到我。”潘思源說這話的時候,神情像個捉迷藏得勝的頑童。

没有评论: